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我曾幻想优雅的老去,中国养老院的这一幕刺痛了无数人,当生命失去欲望,便是地狱。某监控拍下,养老院里一群老人沉默无言、什么都没做呆呆地坐了一整个上午。这并不是偶然的瞬间,而是养老院里每天都会上演的现实。
没有我们以为的优雅从容,没有历经千帆的坦然从容,只有死一样的沉默。
沉默,意味着对生命失去了欲望,意味着虽然具有人的生命特征,但已经失去了生的意识,仿佛行尸走肉的丧尸。
其实这是当下大部分中国老人的现状,孤独、无助、没有探索生命的欲望,没有可以让生活更有激情的动力。
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对当下的中国老人来说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将不再有机会实现。
我们社会中当前的这一批老年人的凄凉生存现状,其实社会结构变革的必然产物,和道德没有本质的关系。
且未来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会持续增加。因为求生环境的变迁,依靠子女照顾的传统养老方式不再可能。
而这些人在进入老年之前却没有考虑过除了传统养老以外的养老方式,更鲜少有人真正为养老做过规划。
根据《国人养老准备报告2020》显示在已经退休的人中,有完整养老规划的人,占比33%,已经有初步规划的人占比33.4%,想过但没有具体规划的人占比25.3%,从来没有想过的人占比5.3%。
在未退休者中,有完整退休规划的仅占比1.4%,已有初步规划的占比14.5%,想过但没有具体规划的占比64.4%,从来没有想过的占比19.6%。这些数据非常清楚无误的说明,国人养老规划意识薄弱。
所以当衰老来临时,当他们发现自己毫无准备,生存状态一下跌入谷底,心理状态难免接近绝望。
其实这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国人的生命和死亡教育,我们的教育里这一块是缺失的,死亡被视为禁忌之谈。
没有正确全面的认识,面临问题时自然会无措。
因此中年青一定要从中吸取教训,早早地做好养老规划,不要总觉得自己还年轻,等到衰老来临再去准备往往就已经来不及了。
且未来老年人自谋出路将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或许部分人会觉得很悲哀,这和我们传统观念里的认识背道而驰,不仅老无所依,还要自谋出路。
可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个人很难和时代做对抗,唯有顺应时代,才能自保,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在竞争生存下来的人,实力未必都是最强的,但适应能力一定不差。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度老龄化的时代,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亿人,占总人口的14.2%,65周岁以上人口位居世界第一。
老龄化意味着参加社会生产的劳动力骤减,产能骤减,可供养老人的资源骤减。
这境况下,老年人要想生活的如意,若没有早期规划支撑,就只能调整自己当前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心态。
绝望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产生无力感。没错,老年人因为社会机能的下降这种无力感很浓厚,若物质条件再差一点,无力、绝望感会更甚。
但感受是一种主观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观点而改变自我感受。
老年人不管是在家养老,还是在养老院养老,身边有没有子女陪伴,都要学着接受,无论面临的境况是那种,那都是唯一的安排,不会更好也不会更坏。而你能做的就是调动自己的主管积极性,尽可能地活得有意思一点。
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息的战斗,呼吸未停止,战斗不结束。可能这和很多人最初期望的安享晚年不同,但在残存的日子里,尽自己所能地让自己的人生鲜活有意义,还是行尸走肉,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
人无论在哪种情形下,其实都有选择的余地。选择适应,还是放弃,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印度四句极其有名的禅语: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已经老了就是老了,社会变革了就是变革了,顺应时势尽可能过好晚年,还是放任自己失去活着的欲望,在地狱里煎熬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选择权在你手里。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本文标题:养老院的这一幕刺痛了无数人,当生命失去欲望,便是地狱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shenghuo/21621.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