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现阶段,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所谓的三支柱。
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主要体现社会共济;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主要发挥补充养老作用,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由个人自愿参加,是对第一支柱的有效补充。
长寿时代来临,少子老龄化社会已经成为现实。我国养老金三大支柱呈现第一支柱独大、第二支柱发展缓慢、第三支柱缺位的结构特征,养老体系面临巨大的改革压力。这将导致退休后收入结构单一,大多依赖于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银行存款,基本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意味着,经历了四年的试点后,中国养老保险三支柱中的第三支柱制度框架和发展思路已经明确。
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5月10日,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重磅发声:抓紧推进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的相关制度落地。
无论你是否关注,无论你悲观还是乐观,个人养老金时代终究是进入我们的生活,来到我们的身边。
一、个人养老金政策内容《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
参加范围: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
制度模式: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账户实行完全积累。
缴费水平:上限为12000元/人/年。
税收政策: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
投资范围: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
投资方式:自主选择。
领取方式:不可提前领取,到达基本养老金领取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形,经信息平台核验领取条件后,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领取方式一经确定不得更改,参加人身故后账户资产可继承。
二、个人养老金政策解读对于《意见》,专家的解读如下:
1.个人养老金是补充,并非替代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一支柱已经覆盖超过10亿人,第二支柱也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而第三支柱此前一直处于制度的空白。
《意见》规定,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
老龄化发展速度之快,仅靠基本的养老保险是完全不够的。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整体的养老压力。
2.最大吸引力在于税收优惠
《意见》明确了,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缴费上限。同时,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依规领取个人养老金。
个人养老金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税收优惠。按照2018年试点中的税收优惠政策,若以上限额度每年12000元计算,每月可享受1000元的专项附加扣除。
3.优势在于长期收益
《意见》规定,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自主选择,并承担相应风险。
参加人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出国(境)定居,或者具有其他符合国家规定的情形,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死亡后,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中的资产可以继承。
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实行封闭运行,其权益归参加人所有,除另有规定外不得提前支取。
4.有望输送长期稳定的资金入市
至2020年底,中国养老金市场规模达到12万亿人民币;第二支柱总规模达到3.5万亿元人民币;第三支柱在2020年的资产规模和参保率只是略有增长。预计第三支柱将会有更多的公司参与投入市场,其客户群也会相继增长。
同时,个人养老金制度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去散户化。保险资管行业、基金行业都将迎来利好。
光大证券研报提出,潜在养老金规模可观,有望为资本市场发展输送长期稳定资金。大力发展个人养老金将加快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通过各类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输送更多长期资金,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一方面作为财富管理业务的天然要求,个人养老金可扩充投资渠道、增加中长期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其也有望为中国两亿多老年人口和超八亿劳动人口提供更多社会保障和投资选择。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个人养老金主要面向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投资需求,追求长期的绝对收益,对安全性和稳健性要求较高。个人养老金的大力发展,预计将带动长期增量资金配置相对稳健的产品。
三、第一支柱现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占比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占比13.5%。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七普数据表明,2020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为1200万,较2019年下降了18%,总和生育率为1.3。此外,2021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8.52‰,自然增长率仅为1.45‰,创下了1978来的新低。2021年,国家开启了鼓励生育三孩的政策。
来源:【西南证券】2022养老金融市场展望:乘风破浪,驶向万亿蓝海
来源:【华创证券】《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深度解读:星辰大海,未来可期——养老主题系列报告之二
西南证券预测:在2028年我国养老金将出现缺口;从趋势的角度来看,2028-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逐年逐步扩大。
来源:【西南证券】2022养老金融市场展望
另据《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中国预计会出现8万亿 -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并且,这个缺口会随着新生儿减少,老年人持续增加而不断扩大。
目前国际公认较为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为 70%~85%,但自 2001 年起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已下降至 65%左右。近年来随着 居民收入和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养老金替代率加速下滑,2021 年末我国城镇职工养老 金替代率已降至 40%左右。与70%的国际标准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从趋势上来看,近五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复合增速为 5.0%,低于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7.8%的复合增速,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按照 CPI 计算 的通胀年增率(不含房价、教育、医疗、人力成本等),中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率维持 在 2%上下浮动,未来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仍进一步下降。
来源:【华创证券】《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深度解读
国家基本财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平均基本工资、退休年龄、强制养老金缴费率等等,都是影响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我国老年人口基数较大,政府无限兜底难度极大,第一支柱发展空间整体有限。
这里,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我国养老金确实存在着历史缺口,但正在逐年化解,当期养老金总体上并不存在缺口。
四、第二支柱现状作为养老第二支柱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业务持续稳步发展。2021年末,建立年金的企业数量达到11.75万家,同比增加11.7%;参与职工2875万人,增长5.8%;建立组合数4965个。
来源:券商中国
根据人社部披露的数据,2021年,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5.33%,其中,固定收益类组合的收益率4.52%,含权益类组合收益率5.46%。
但目前企业参与有限、渗透率较低,税优政策刺激不足,第二支柱发展空间同样有限。
据平安证券:截至2021年末,第二支柱中企业年金累计结余约2.6万亿元,企业年金建立企业数11.8万户,参与职工人数仅2875.2万人;而企业共计4842.3万户、就业人员共计7.5亿人,企业参与率仅0.24%、职工渗透率仅3.85%。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效应不足。在实际税务抵扣时,企业缴费部分可扣除的额度上限仅为职工工资总额的5%,个人缴费部分可扣除额度上限仅为本人缴费工资计税基数的4%。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实际上可执行的税收优惠综合效应阈值仅为缴费总额的9%,企业实施年金计划的积极性有限。
来源:【平安证券】行业动态跟踪报告: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第三支柱迎来变革
来源:【平安证券】
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和参加职工人数较低,覆盖面太小,主要集中在能源、金融等垄断型、资源型或者盈利较好的行业及国有企业。
因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和衔接会非常困难,国企员工转私企还会遇到养老金无法跟随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私企本身税负压力和成本就很高,为节省开支,私企基本上没有推广企业年金的意愿。
所以,可以说,第二支柱除了发展空间有限之外,跟大多数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
五、第三支柱现状伴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第三支柱发展是必然趋势。
上面讲过: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 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 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
第三支柱包含多类型金融产品,涉及银行、保险、公募基金等机构。
保险公司主要以传统商业养老保险、税延型养老保险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为主,其中传统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时间较长,整体已经相对成熟。养老保险产品的突出优势在于风险水平低,具备更高安全性,但持有期更长、流动性较差。
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养老储蓄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等,商业银行具备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信用优势,更易获得客户信任感,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时间较短,目前整体规模不大。
公募基金主要提供养老目标基金产品,包括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点资管机构,公募基金具备更丰富的投资经验,预计整体投资收益率高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但同时产品风险也可能更高。并且对于大众来说,公募基金机构的品牌认知度远低于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
信托公司主要提供养老财产信托和养老消费信托,但这类型产品投资门槛较高,难以成为普通消费者的养老选择。
传统商业养老保险主要以养老年金为主,本文主要讲商业养老保险。
目前市场上保险公司提供的具有养老保障功能的产品相对有限,包括养老年金保险与增额终身寿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增额终身寿险在市场宣传中被称为具有养老保障功能,但实际上通常通过保单贷款、减退保等手段提前获取保单现价,本身并不具备领取功能,其养老功能性相比养老年金险更弱,因此目前市场上仍以养老年金险产品为主流。养老年金险产品与普通年金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保障期限更长、领取时间较晚。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规模尚小。根据国新办及保险业协会数据,2020、2021年商业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 712 亿元、620 亿元,占人身险保费比重由 2.14%降 至 1.87%。2021年末全国累积长期养老资金准备金达 6300 亿元,但相比第一支柱(累 计结存 6.31 万亿元)和第二支柱(累计结存 3.93 万亿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中保协,新京报,清华金融评论微信公众号,海通证券研究所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中产阶层,早就意识到了配置理财险(含商业养老金)的重要性。
3月21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对外发布《2021年度人身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情况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累计实现规模 保费 2916.7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38.2%。
受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影响,2021年互联网人身险中,年金保险占比为14.2%,较去年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在险种排名中,下滑至第三位。
数据来源:中保协《2021年度人身险公司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另据《2021年度寿险电话营销行业经营情况分析报告》。自2019年起,在寿险电销其他险种增长乏力情况下,年金保险保持平稳持续增长。《报告》显示,2021年,年金保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70.5亿元,同比增长10.7%,占比为57.2%,仍为主力险种。
数据来源:《2021年度寿险电话营销行业经营情况分析报告》
2018年,税延养老保险启动试点。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2018年-2021年税延型养老险试点产品累计保费收入分别为0.7亿、2.5亿、 4.3亿和 6.3亿,参保人数约5万人,整体规模与养老金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相差甚远,总体来看效果不尽如人意。
同样,个人养老金短期内难以冲击现有商业保险,它的具体影响及未来发展还需观察后续具体政策的落地实施。长期来看,个人养老金周期较长,如果普通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在税收优惠政策下有望迎来 保费收入的快速增长。
六、写在最后保险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安全刚性兑付的金融工具,在当前动荡的市场上、资源新规落地之下,需要一个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面对行业调整,当下市场上的高保底、高结息、高追加账户将可能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投资中识别风险的作用远远大过于追求超额收益,而大部分客户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保险姓保,终究要回归到家庭经济风险的保障。珍惜当下仅有的稀缺资源,为未来的安全增值储蓄留足够的额度。
包含商业养老年金险在内的理财型保险,保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也就是当家庭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保险可以提供备用的资金或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
未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养老金投资管理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Ps:买保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轻易买保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等等,通过对不同产品的横向、纵向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保险。如果搞不清楚保险产品的规则、保障、服务以及保费等方面,不懂得如何选择,请记得向您身边的保险专业人士咨询。
注: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事关10亿人的个人养老金,是怎样的?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shenghuo/25484.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